珍稀野生动物影像资料从何而来?布设红外相机 上线“慢直播”

2022-12-29

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气温微降,自半山而望,山峦间云雾缭绕,日光柔和地洒落在森林之间。近日,记者跟随巡护员的脚步在林深处找到了红外相机。相机被固定在树干上,距离地面约30厘米。这些不起眼的灰黑色“小盒子”,就是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用于捕捉珍稀野生动物影像资料的重要工具。

202295

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已通过红外相机捕捉到了大熊猫、雪豹、羚牛、黑熊、豹猫、毛冠鹿等大批珍稀动物,这些丰富的野生动物影像资料,彰显出成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上取得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这些野外动物已不止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都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也进入了巡护与修复相结合的新阶段。从去年10月至今年9月,各类巡护共计2194次,总计6324人次,共完成栖息地修复60070亩,并预计至2025年完成大熊猫栖息地修复30万亩。


2022928


如何在不影响野生动物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对其开展监测观察?据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在各保护区原有信息系统和沉淀数据资源基础上,建设了统一数据汇聚、统一数据展示和统一数据调用查询的一体化数据资源库,便于形成后续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在保护、运营和管理上的数据支撑基础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国庆假期首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正式上线了“慢直播”平台,以直播设备对实景进行超长时间的实时记录并原生态呈现点位,所有直播画面将作为影像资料被储存与分析。目前,成都片区已设置监测网格(线路)178个(条),布设摄像头、红外相机300余个,拍摄野生动物有效照片18万余张,有效视频4.8万个。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共1459.48平方公里,地势起伏较大,生活在野外的野生动物种群多,科学监测手段对于在高山峻岭间捕捉野生动物踪迹尤为重要。”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继续布设生态监测点位,并开展基于卫星和无线网络融合的监测信息自动传输和基于北斗定位技术的智能终端巡护任务管理试点。

平台2.jpg

欧尼卡可视化云平台处理系统利用大数据、云存储等技术手段,结合地面红外相机等硬件设备及移动互联网等监测手段,形成可视化平台,4G互联网监测体系,打破信息孤岛。

1、搭建可视化平台互联互通,可视化管理系统+移动手机端,实现巡护员与管理者之间相互合作,信息及时互通,合理布设区域相机。

2、可视化可是平台互联互通,显示相机信息,坐标、编号、温湿度,提取照片时间位置信息,实现数据统计分析存储,功能区界限分明,用户功能管理。

3、4G互联网监测体系,欧尼卡Onick红外相机、红外热成像、夜视仪等4G图传设备所采集的数据通过移动互联网上传至欧尼卡可视化云平台,自动归档分类、AI智能识别,把时间、空间、动植物特征等属性关联、实现保护区生态价值评估,以及可视化管理。

4、大数据空间多维立体展示,打破信息孤岛,将各类分散信息耦合,数据可视;统计分析,为保护区生态价值评估和生态多样性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平台3.jpg

希望护林者的传统方法结合现代高科技的监测手段下,为自然保护地管理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巡护踏查、监测预警、物种资源保护、野外调查、生态修复等应用服务,着力解决自然保护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信息孤岛、监管困难、问题发现不及时、工作量大等问题。对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建立健全野生动物资源监测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