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相机技术主要是指使用由热量变化(温差)所触发的自动相机,来记录在其前方经过的动物的图像,并通过这些图像识别物种及其分布、习性的方法。由于其具有功耗低、造型小巧便于携带、影像质量高以及耐受恶劣环境能力强等优点,研究人员能将大量的红外相机同时部署在广阔区域并连续工作数月,从而大量获取物种信息。考虑到许多动物具有高度的移动性、隐秘性和害怕人类等特点,相比传统的野生动物人工调查(如借助动物足迹、粪便等痕迹),无人值守的红外相机技术优势明显。而且红外相机的监测没有损伤性,不用捕捉活体动物,普遍提高了研究、保护隐秘物种和稀有物种的效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利用红外相机收集野生动物图像数据的工作,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构成全球生物多样性大数据的重要来源。目前,红外相机技术已成为研究陆生兽类和鸟类的主要工具之一,能够在更大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加强监测力度,从而产生大量动物物种分布和多度的新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了解保护现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至关重要。红外相机所获取的图像数据包含物种、位置、行为、日期、时间、天气等基本信息。这些数据的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大且来源十分广泛,不仅能提供丰富的、多维度的物种分布和多度的动态数据,也记录了各类动物的行为等相关特征,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预测和管理可能发生较大变化的物种和生态系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外相机技术在中国野生动物调查和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2010年后,随着数码式被动红外相机的出现和大量应用,加上其成本显著下降,小型轻便以及拍摄质量和容量明显提升等优势,这类相机陆续在中国各地全面推广。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国家级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都使用红外相机来监测野生动物。
欧尼卡光学组织研发了以数据自动采集、实时无线传输、智能识别和可视化、云服务(云平台)为核心技术的红外相机联网实时监测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海量图像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的效率,为全国尺度的数据共享利用和科学评估分析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